您当前所在位置: 双墩遗址 >遗址概述
遗址概述

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双墩文化的命名遗址。双墩遗址坐落在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的一处台地上, 遗址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中心面积约1.2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5年8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1986年市博 物馆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一批珍贵遗物,引起省考古部门的重视。1991、1992年经省考古所和市博物馆 共同发掘,出土一批陶器、石器、蚌器、骨角器等具有自身文化面貌的文化遗物和600多件陶器刻划符号。整理研 究表明:双墩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碳十四测定距今年代为7300年左右,是安徽省境内 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双墩遗址2014年航拍发掘现场

双墩遗址航拍照片

双墩遗址1992年发掘现场工作照

您当前所在位置: 春秋钟离君柏墓 >遗址概述
遗址概述

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的两座相邻大土堆被确认为墓葬, 分别被称为双墩1、2号墓。2005年6月因1号墓被盗未遂,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6年至2008年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 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保护。

考古发掘过程中,双墩1号墓奇特的形制与遗迹现象在考古学界引起了轰动。该墓是一座大型带封土堆 的土坑竖穴墓,墓坑形制为罕见的圆形结构,在封土与填土中构筑多种寓意深奥从未见过的“五色土”、“白土垫层”、“放射 线”、“土丘”、“土偶墙”、“十字形墓底,埋葬布局”等遗迹现象。同时,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品,经研究表明,该墓的 墓主为钟离国的国君“柏”。

钟离君柏墓的发掘,开创了墓葬考古史上的新类型,为研究钟离国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该项目入选 “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墓底(室)十字形埋葬布局

墓坑填土中构筑土偶墙遗迹

张忠培先生考察墓坑填土中发现土丘和土偶遗迹现象

您当前所在位置: 春秋钟离君柏墓 >学术延伸>荆楚文化>淮河流域相关遗址
淮河流域相关遗址

第一阶段:距今9000-7000年

上游代表:

(1)贾湖文化。

贾湖文化是以贾湖遗址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类型,属于裴李岗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源头,年代距今约9000-7800年,主要分布在淮河上游的支流沙河和洪河流域,最北可达颍河、汝河流域。为淮河上游距今约9000-70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

贾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其七声音阶贾湖骨笛、9000年酿酒技术、成组随葬内装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动物驯化家养、具有原始形态的栽培梗稻尤为引人注意,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响。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2)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分布于河南的一种新石器时期文化,是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年代距今约8500年-7000年,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文化是汉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的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出土的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装饰品、陶塑艺术品以及动物遗骨等。为淮河上游距今约9000-70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

裴李岗文化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 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发现证明了早在8000年前,汉族的先民们已开始在中原地区定居,过上了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以渔猎、养畜、采集为辅的氏族经济生活,同时彻底击碎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不仅开启了中国新石器考古时代研究方面的一个新领域,并将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划分为龙山时代、仰韶时代、裴李岗时代、前裴李岗时代四个阶段,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

中游代表:

(1)小山口文化。

小山口文化是以小山口遗址为代表的包含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距今约8000年。发现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为淮河中游距今约9000-70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

小山口遗址东部和南部分布有低矮的山丘,西侧为倒流河自南向北流过,遗址西部紧邻萧县,北部靠近江苏省铜山区,处于两省三县(区)交界处。小山口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锛、石刀及石磨盘、磨棒,以及大量骨角器和各种动物骨骼。小山口早期文化是皖北地区带有明显特征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暂定为“小山口一期文化”。

小山口遗址的文化层厚约3米,地层堆积共分六层,除耕土层外,包括龙山文化(2层、3层)、大汶口文化(第4层)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第5、6层),大汶口文化层较薄,出土器物较少,但器物己较规整并有彩绘陶器。小山口遗址时代早、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包含新石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小山口文化为研究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特别是淮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面貌和性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研究的空白。

下游代表:尚未发现

第二阶段:距今7000-5000年

上游代表:

(1)大河村文化。

大河村文化是仰韶文化周边分布区的文化之一,是新石器时期文化,距今约6800-3500年,在以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遗址为代表遗存的“大河村类型”基础上命名。为淮河上游距今约7000-50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

包括大河村遗址龙山文化层以前的七期堆积。早先以大河村遗址三、四期文化为代表而命名“大河村类型”,又曾被命名为“秦王寨类型”,也有研究者将郑洛地区一部分较早的遗存命名为“阎村类型”。主要分布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郑州地区,也有学者将豫中、豫北和豫西南的晚于裴李岗文化和早于龙山文化的遗存归入“大河村文化”。典型遗址还有河南省郑州市林山寨、长葛市石固、荥阳市点军台和青台、禹州市谷水河、洛阳市王湾以及汝州市中山寨、洪山庙、大张和阎村等处。房屋建筑技术比较进步,居址平面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三种,既有单体建筑,也有多间连建和套间地面建筑。墓葬多单人仰身一次葬,少见二次葬和多人合葬,部分地区盛行成人瓮棺葬,随葬品不多。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晚期流行轮制技术。纹饰多附加堆纹、方格纹、篮纹和镂孔。彩陶有复彩和白衣彩,图案有弧边三角纹、月牙纹、太阳纹、方格纹、六角星纹。代表性器形有釜形鼎、罐形鼎、小口尖底瓶、大口尖底缸、折腹盆、曲腹盆。工具多石铲、刀、镰和陶刀等。

中游代表:

(1)双墩文化。

双墩文化是以双墩遗迹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发现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距今约7300年,双墩遗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淮河中游距今约7000-50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大量的文化遗物,主要器物有釜、罐、钵、碗、盆、甑、支架、器座和刻划符号等,最为典型的是陶制四鋬平底釜及鹿角勾形器等。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陶器上,陶器以夹蚌和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陶和夹碳陶相对较少,红衣陶较多,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戳刺纹、刺点纹、刻划纹、指甲纹、乳丁纹、附加堆纹、弦纹、镂空和彩绘等纹饰,这些纹饰虽均为手制,看起来粗犷简单,但实际上,技术手法多有变化,与众不同,大多数都使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纹饰来显示艺术魅力,有少数通体纹饰的陶罐残片与河南舞阳大岗满饰刺点纹的陶罐有过之而无不及,显得非常美观。陶器底部刻划符号特色鲜明,其中出土的630多件刻划符号,内容丰富,有山川、河流、太阳、动物、植物、房屋等写实类刻划,也有猎猪、捕鱼、网鸟、俘鹿、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生活类刻划,以及记事、记数等几何类刻划符号,内容涉及双墩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内容。双墩文化是淮夷文化的前身和上源,其发现填补了淮河流域新石器中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并建立了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年代框架,自此,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双墩文化为标尺分为早、中、晚三个先后发展的文化序列,即小山口文化遗存-双墩文化遗存-侯家寨二期文化遗存。

(2)侯家寨文化。

侯家寨文化是发现于安徽省定远县七里塘乡的一种新石器时期文化,为淮河中游距今约7000-50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侯家寨遗址是安徽省淮河流域至今唯一一处具有延续两期文化面貌的新时器时代文化遗址,侯家寨一期文化器物群与双墩遗址发现基本相同,被纳入双墩文化,年代距今约7300-7100年。侯家寨二期与一期文化相比,有较大区别和发展,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特征,被命名为侯家寨文化,年代距今约6100-5800年。侯家寨文化遗址为单一的新石器时代台形遗址,面积3万余平方米,1977年春发现,1985年5月进行过试掘。迄今已发掘375平方米,出土较完整陶器、骨器、石器300多件,并收集了大量的骨骼标本。还发现了居住硬面和灰坑等遗迹。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粗红褐色陶、红陶为主,手制,素面,有少量的堆纹、划纹、刺点纹、指纹等纹饰。器形有鼎、签、钵、豆、 壶、支座、盂形器、颤、勺、弩、 器盖、陶塑、弹丸等,其典型器物有釜形鼎、罐形鼎和大量彩陶器。侯家寨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淮河中游地区距今7000年和6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谱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下游代表:

(1)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的一种新石器时期文化,年代距今约7400-6400年,为淮河下游距今约7000-50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在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汶上、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兰陵和滕州等地,都发现了距今约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北辛文化由于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

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州北辛、兖州王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等,手工业在北辛时期也出现了萌芽。遗址中还发现了家猪型的头骨,刷新了中国的养猪史。

(2)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变形以及拔牙。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在发掘的遗址中,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由成排分布的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这些排房多则六间一排,少则两间相连,布局严谨,显示了较高的建筑技术。

大汶口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还发现部分折头葬、折肢葬等较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后发现有木质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随葬品和儿童瓮棺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3)龙虬庄文化。

龙虬庄文化是分布于江淮地区东部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是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特征稳定、发展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类型。为淮河下游距今约7000-50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以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命名。属于龙虬文化的遗址还有:唐王墩遗址、周邶墩遗址、高邮商周古文化遗址。出土了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采集了大量的人骨和动植物标本。主要表现在:产生了稻作农业、发现了甲骨文系统的古文字、有大量精细加工的骨角器、制陶技术比较先进等。龙虬文化属于高邮文化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涵被认为是江淮地区东部同时期文化的典型,弥补了江淮东部原始文化和古学文化的空白,被誉为“江淮文明之花”。

第三阶段:距今5000-4500年

上游代表:

(1)谷水河三期文化。

谷水河三期文化是因谷水河遗址发现命名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5000-4500年。为淮河上游距今约5000-45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谷水河遗址于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谷水河旁。面积10万平方米。1959年发现,1975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博物馆联合进行发掘,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属仰韶文化晚期及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发现遗迹有房基、墓葬、灰坑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第一、二期文化具有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的一般特征,同大河村文化相似,第三期文化包含大汶口文化及屈家岭文化因素。

中游代表:

(1)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

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是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种地方类型,距今约5000-4500年。为淮河中游距今约5000-45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主要分布于鲁西南、皖北及豫东的部分地区。主要遗址除蒙城尉迟寺外,还有安徽省亳州市付庄、萧县花家寺、宿州市古台寺和小山口以及河南省鹿邑县栾台等遗址。主要遗迹有房址、墓葬、灰坑、祭祀坑和大型环壕等。房址一般为浅穴式排房建筑。成人墓葬一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均为单人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屈肢葬和侧身葬,儿童流行瓮棺葬。陶器以红褐陶为主,另有红陶、灰陶等,常见纹饰有篮纹、附加堆纹、弦纹、刻划纹、镂孔、按压纹、绳纹、方格纹等。典型器物有罐形鼎、鬻、颇、豆、罐、长颈壶、背壶、筒形罐、大口尊、器盖、高柄杯、筒形杯等。尉迟寺类型处于大汶口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和碰撞的地带,因此文化面貌表现为多种复杂因素的混合体,在器物形态上与大汶口文化密不可分,而在建筑形式与技术以及埋葬习俗方面则又受到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

下游代表:

(1)大汶口文化花厅类型。

大汶口文化花厅类型是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期的一种地方类型,距今约5000-4500年。在刘林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为淮河下游距今约5000-45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分布范围基本与刘林类型重合。主要遗址除花厅遗址外,还有江苏省徐州市高皇庙、泗洪县赵庄及沭阳县万北等遗址。主要遗迹以墓葬为主,共清理墓葬200多座,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另有少量男女合葬墓。墓主有手握獐牙和猪牙的现象,同时随葬有獐牙勾形器、整猪等。流行拔牙和枕骨人工变形的习俗。在花厅墓地发现了殉人特殊现象。随葬品中除陶器、石器和骨器外,还出现大量精美的玉器,成为花厅类型的又一特点。出土的玉器主要有琮、璧、瑗、璜、管、镯、佩饰、冠饰等。陶器以灰褐陶和黑褐陶为主。纹饰主要流行弦纹、篮纹、乳钉纹、刻划纹、镂孔等。典型器物有盆形鼎、瓦足鼎、罐形鼎、鬻、壶、豆、盆、盂、碗、器盖和大口尊等。

第四阶段:距今4500-4000年

上游代表:

(1)龙山时代王城岗类型。

龙山时代王城岗类型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中晚期为主的一种地方类型,距今约4500-4000年。为淮河上游距今约4500-40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王城岗遗址发现于中国河南省的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东侧的土岗上,当地群众称“望城岗”。现存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一处以中原龙山文化类型中晚期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与商周文化的遗址,遗址内发现有龙山文化晚期的两座小城堡以及奠基坑、窖穴、灰坑等遗迹。遗址内还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陶器多为砂质或泥质,灰陶较多,此外还有棕陶和黑陶等。

中游代表:

(1)造律台文化。

造律台文化是以造律台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文化类型,距今约4000年。为淮河中游距今约4500-40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发现于河南省永城市西南酂城镇东南侧造律台,该遗址现存贺圆形土丘。高约7米,底部南北长54米,宽34米,文化层堆积厚度为8-9米。上层为商代遗存,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存 。这里文化遗物颇为丰富,其中有石斧、骨箭头、骨锥等等。造律台作为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文物,对于崇敬先贤、重法遵律、警示后代的见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游代表:

(1)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济南市章丘区)而得名,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

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